引言

钛阳极,特别是涂覆混合金属氧化物(MMO)的钛阳极,是众多电化学工艺中的关键组件,包括氯碱生产、阴极保护、电解提取和水电解。

准确预测其运行寿命对于工艺效率、安全性和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与简单的机械部件不同,阳极降解涉及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以及涂层/基体系统内部的复杂电化学、化学和物理机制。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用于严格评估和预测钛阳极使用寿命的核心实验室方法——电化学测试、循环极化测试、热循环测试和加速腐蚀测试,并阐释了每种技术的“内容”(what)、“原因”(why)和“方法”(how)。

 

图片
 

一、基础电化学表征

电化学测试是评估钛阳极性能与寿命的基础和起点,主要通过测量开路电位(OCP)、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法(CV)来实施。这些方法能够在非破坏性或微损的条件下,揭示阳极在电解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涂层界面特性(如孔隙率、完整性)、反应动力学(催化活性)以及早期降解信号。其核心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电化学指纹”,用以定量监测涂层活性、电阻和电容等关键参数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为判断阳极的健康状态和后续更激烈的加速测试提供至关重要的基准数据和分析依据。

目的 建立基线电化学行为,理解反应动力学,识别降解起始点,并监测随时间或在模拟条件下基本性能(涂层活性、电阻率、电容)的变化。这些测试通常是解读更具攻击性的加速测试的前提。

 

关键测试与分析

1.开路电位(OCP)测量:

步骤 将阳极浸入相关电解液中(例如,模拟工艺溶液、阴极保护用3.5% NaCl、电解提取用H₂SO₄),不施加任何外部电流或电位。监测阳极与稳定参比电极(如饱和甘汞电极-SCE,或银/氯化银电极-Ag/AgCl)之间的电位,直至其稳定(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

目的 确定阳极材料在特定环境中自发腐蚀或反应的内在热力学倾向。稳定且高(正值)的OCP通常表明涂层稳定、完整。电位向更活泼(负值)方向移动可能预示着涂层降解、钛基体暴露或氧化层发生变化。

关键指标

稳定OCP值: 相对于标准参比电极(如vs. SCE)报告。比较初始值与测试后或老化后的值。

OCP漂移: 在稳定期间或长期监测过程中电位随时间变化的速率或幅度。

OCP稳定性: OCP信号的波动或噪声可能表明局部腐蚀开始或表面状态不稳定。

 

2.电化学阻抗谱(EIS):

步骤: 在宽频率范围(例如,100 kHz 到 10 mHz 或更低)内,向阳极(工作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施加小幅正弦交流电压(通常为5-20 mV RMS),同时测量产生的交流电流。在开路电位(OCP)或选定的与操作条件相关的直流偏置电位下进行。

目的 非破坏性地探测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介电和导电特性。它有效地为系统提供了“指纹”,揭示了以下信息:

  • 涂层孔隙率和完整性。
  • 涂层/电解质界面的双电层电容。
  • 电催化反应的电化学电荷转移电阻。
  • 涂层电阻(涂层内部的欧姆降)。
  • 扩散过程(Warburg阻抗)。
  • 基体腐蚀的起始(低频行为)。

关键指标(通过等效电路模型提取):

  • 溶液电阻(Rs): 参比电极尖端与阳极表面之间电解质的电阻。受电导率、几何形状影响。
  • 涂层孔隙电阻(Rpore): 离子电流流经涂层孔隙/裂纹的阻力。随着涂层降解/变得多孔而减小。
  • 涂层电容(Ccoat)/常相位角元件(CPEcoat): 与涂层的介电特性和有效表面积相关。随着孔隙率/开裂(更多电解质渗透)或分层而增大。
  • 电荷转移电阻(Rct): 与目标电化学反应(如Cl⁻氧化、析氧反应OER)速度相关的电阻。较低的Rct通常表示较高的本征催化活性。增大可能表明钝化或活性位点损失。减小可能表明不需要的副反应(如基体腐蚀)变得显著。
  • 双电层电容(Cdl)/CPEdl: 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界面处的电容。随着真实的电化学表面积(粗糙度、孔隙率)增大而增大。
  • Warburg系数(σ): 指示扩散限制。如果反应物供应或产物移除是速率限制步骤,则此参数很重要。
  • CPE指数(n): 反映电容元件的“理想性”(n=1表示理想电容器,n<1表明表面不均匀性、孔隙率或分布的时间常数)。追踪'n'的变化可以洞察微观结构的演变。

 

图片
 

二、循环极化测试

循环极化测试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评估钛阳极抵抗局部点蚀腐蚀能力的关键方法。该测试通过在特定侵蚀性电解液中,循环扫描阳极的电位并观察其电流响应,来精确测定两个关键参数:击穿电位(Epit)和再钝化电位(Eprot)。其主要目的是检验阳极表面钝化膜的稳定性以及涂层对基体的保护能力,直接预警因点蚀导致的突发性失效风险。测试中形成的滞后环及其面积,直观地反映了点蚀萌生的难易程度和已产生蚀坑的再钝化能力,是预测阳极在含氯离子等恶劣环境中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判据。

目的: 专门评估钛阳极对局部点蚀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关键的失效模式。它评估钝化膜(钛基体上MMO涂层下方的氧化层)的稳定性和保护性,以及涂层屏蔽基体的能力。它直接探测因点蚀导致灾难性失效的风险。

步骤

  • 将阳极浸入与潜在失效场景相关的脱气、侵蚀性电解液中(例如低pH、高Cl⁻浓度)。脱气(通常用N₂或Ar)至关重要,以去除可能掩盖点蚀行为的氧气。
  • 从略低于开路电位(OCP)的电位开始,以缓慢、受控的扫描速率(例如0.1 - 1 mV/s)向阳极(正)方向扫描电位。
  • 继续扫描,直至电流密度急剧且显著增加,表明钝态破坏和点蚀萌生(击穿电位Eb或Epit)。
  • 立即将扫描方向反转回阴极(负)方向。
  • 继续反向扫描,直至电流下降回接近钝态电流水平或与正向扫描曲线相交。
目的 正向和反向扫描之间形成的滞后环是关键:

正向扫描: 揭示钝化区(低电流)和局部破坏(点蚀)萌生的临界电位(Epit)。

反向扫描: 揭示蚀坑是重新钝化(电流急剧下降)还是在电位降低时仍继续活性扩展。反向扫描电流降至钝态电流水平的电位称为再钝化电位或保护电位(Eprot)。

 

关键指标与解读:

  • 击穿电位(Epit): 正向扫描期间电流发生急剧、持续增加时的电位,表明稳定的点蚀萌生。Epit越高(更正),表明对点蚀萌生的抵抗力越强。较低的Epit意味着更容易萌生点蚀。
  • 再钝化/保护电位(Eprot): 反向扫描时电流密度回落到钝态电流密度水平的电位(表明蚀坑停止生长并重新钝化)。这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参数。如果Eprot比阳极的操作电位更高,则已萌生的蚀坑将会再钝化,不太可能发生局部腐蚀扩展。如果操作电位比Eprot更高,则任何萌生的蚀坑都将持续生长,导致严重的局部侵蚀和失效。
  • 滞后环面积: 正向和反向扫描之间包围的面积。较大的滞后环通常表明蚀坑一旦形成后更难再钝化,意味着对持续的、破坏性的点蚀腐蚀敏感性更高。小或可忽略的环表明易于再钝化。
  • 钝态电流密度(ipass): 击穿前观察到的相对较低且稳定的电流密度。反映钝化状态下的总体腐蚀速率。击穿前的逐渐增加可能表明亚稳态点蚀或钝化膜普遍弱化。
  • 对寿命的意义 具有高Epit,且至关重要的是非常高的Eprot(显著高于其操作电位)的阳极对点蚀失效具有高度抵抗力。监测老化或暴露后Eprot如何移动(变低)直接反映了随时间推移对局部腐蚀敏感性增加的程度。这是在含氯环境中预测长期完整性的重要指标。

 

图片
 

三、热循环测试

热循环测试旨在考核钛阳极的机械和结构耐久性,特别是混合金属氧化物(MMO)涂层与钛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在热应力下的稳定性。该测试通过让阳极在设定的高低温区间内经历数十至上千次的反复循环,来模拟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启停、间歇操作或环境温度波动。其原理是利用金属基体与陶瓷涂层之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在交变热应力下诱发涂层开裂、剥落或与基体分离等失效模式。该测试的目的在于筛选出抗热疲劳性能优异的阳极产品,确保其在具有温度变化的应用场景中能保持物理完整性和可靠的导电连接,从而避免因热应力导致的早期失效。

目的1 评估MMO涂层在钛基体上承受反复热应力时的机械完整性和附着力稳定性。金属钛基体与陶瓷氧化物涂层之间的热膨胀系数(CTE)失配会在温度变化期间产生显著的界面应力。该测试模拟了工艺启停、间歇运行或暴露于波动的环境温度等场景。

步骤

  • 定义温度范围和各温度点停留时间。典型范围可能是从室温(RT, ~25°C)到与工艺相关或最坏情况的高温(例如80°C, 100°C, 120°C)。高低温下的停留时间通常相等,并足以达到热平衡(例如15-60分钟)。
  • 将阳极置于能够控制加热和冷却循环的烘箱中。冷却阶段通常最为关键(快速淬火应力)。
  • 使阳极承受重复循环(例如50, 100, 500, 1000次循环)。
  • 定期(例如每50或100次循环)取出样品进行目视检查、显微检查(光学显微镜、SEM),并可能进行电化学表征(OCP, EIS)以检测降解。

 

目的2 诱导并加速由热机械疲劳驱动的失效模式:

  • 涂层开裂:由于冷却期间的拉伸应力(涂层收缩小于基体)。
  • 涂层分层/鼓泡:由于加热期间的压缩应力(涂层膨胀小于基体)或界面结合力弱。
  • 孔隙率增加:微裂纹开辟了通往基体的通道。
  • 电接触丧失:分层导致涂层与基体电子隔离。

关键指标与失效判据:

首次出现可见缺陷的循环次数: 目视观察到裂纹、气泡或剥落。

出现显著电化学劣化的循环次数 通过以下测量

  • 开路电位(OCP)大幅下降(趋向于活性钛电位)。
  • 电化学阻抗谱(EIS)中Rpore或Rct显著降低(表明涂层穿透或活性损失)。
  • EIS中Ccoat/CPEcoat幅值增加(表明孔隙率增加/分层)。
  • 循环伏安法(CV)中出现钛氧化/还原峰。

 

首次出现可见缺陷的循环次数: 目视观察到裂纹、气泡或剥落。

出现显著电化学劣化的循环次数: 通过以下测量

 

失效模式表征 使用显微镜(SEM/EDS)进行事后分析,以确定失效的性质和

位置(内聚失效 vs. 粘附失效、裂纹扩展路径、基体氧化证据)。

涂层失重 在大量循环前后进行仔细测量(如果失效严重)。

对寿命的意义 热循环抗力对于非连续运行或存在显著温度波动的应用中的阳极至关重要。在可测量的劣化发生前所承受的循环次数,为涂层附着力和热机械耐久性提供了比较指标。在热循环中早期失效的阳极不太可能在具有温度波动的真实环境中长期存活。

 

图片
 

四、加速腐蚀/电化学老化测试

加速腐蚀测试(或称电化学老化测试)是预测钛阳极长期服役寿命的核心加速手段。该方法通过施加远超正常工况的严苛条件(如极高的电流密度、电位或温度,或使用更强腐蚀性的介质),来主动加快涂层的消耗、失活以及基体的腐蚀过程,从而在短时间内模拟出阳极在长期运行后的退化状态。其核心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动力学规律(如阿伦尼乌斯方程、塔菲尔关系),通过提高应力水平来指数级增大反应速率,压缩时间尺度。测试的核心目的是在实验室里快速比较不同阳极配方的耐久性、识别主要的失效机制,并通过监测关键性能参数(如电位漂移、电流衰减)的变化趋势,来外推和估算阳极在正常操作条件下的预期使用寿命,为产品选型、质量控制和维护计划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目的 通过将阳极暴露在比正常运行条件(升高温度、更高电流密度、侵蚀性化学环境)严苛得多的环境中,在压缩的实验室时间内模拟多年的运行劣化。目标是加速诱导主导的劣化机制(涂层溶解、钝化、通过涂层缺陷发生的基体腐蚀)。

核心原理 施加严酷但受控的电化学应力(恒电流、恒电位或恒电位/恒电流脉冲),同时通常升高温度。加速因子源自基础电化学动力学(例如温度的Arrhenius方程,电流/电压的Tafel动力学)。

关键方法

步骤: 将阳极浸入操作电解液(或侵蚀性变体)中,在显著升高温度(例如60-90°C)下不施加电流/电位。持续时间:数天至数月。

目的: 加速涂层氧化物的纯化学溶解/降解机制。模拟在严酷化学环境中的停机或非运行时段。

 

关键指标:

1.恒电流老化(高电流密度)

步骤: 在相关电解液(或加速版本,如更低pH、更高Cl⁻)中,在升高温度(例如40-80°C,与工艺极限或已知加速因子相关)下,向阳极施加显著高于正常操作电流密度的恒定阳极电流密度(例如2倍、5倍、10倍)。连续监测阳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持续时间可从几小时到几周。

目的: 加速活性涂层材料的消耗(溶解),并迫使高反应速率,这可能导致涂层损伤或促进副反应(如析氧破坏涂层结构)。阳极电位的演变是关键指标。

关键指标与劣化迹象

电位漂移: 在恒定电流下,阳极电位逐渐升高表明失活——涂层催化活性下降,需要更多能量(更高过电位)来驱动相同的反应速率。这是主要的失效模式。电位突然下降可能表明灾难性失效(涂层损失暴露活性钛基体)。

达到临界电位漂移所需的时间/总电荷量: 定义一个阈值(例如+100 mV, +200 mV升高)表示不可接受的失活。达到此阈值所需的时间或总通过电荷量(电流密度 * 时间 * 面积)是该测试下的主要寿命指标。

测试后检查: 涂层失重、目视检查(涂层损失、基体侵蚀)、SEM/EDS分析涂层形貌和成分变化、截面分析涂层减薄和基体渗透情况。

 

2.恒电位老化(高电位)

步骤在相关或加速电解液中,在升高温度下,将阳极保持在显著高于正常操作电位(例如比OCP或操作点高+0.5V, +1.0V)的恒定阳极电位。

目的加速氧化过程,促进析氧(这会机械损伤涂层),并加速腐蚀过程。特别适用于研究瞬态或阳极反向条件下的稳定性。

关键指标与劣化迹象

电流衰减: 在恒定电位下电流密度逐渐减小表明失活——催化活性损失。衰减速率是关键指标。

达到临界电流衰减所需的时间/总电荷量: 定义一个阈值(例如初始电流损失50%)。达到阈值的时间/电荷量指示寿命。

测试后检查: 同恒电流老化。

 

3.高温浸泡(化学溶解)

步骤:将阳极浸入操作电解液(或侵蚀性变体)中,在显著升高温度(例如60-90°C)下不施加电流/电位。持续时间:数天至数月。

目的加速涂层氧化物的纯化学溶解/降解机制。模拟在严酷化学环境中的停机或非运行时段。

关键指标

失重:主要指标。高精度测量浸泡前后阳极重量。需要彻底清洁以去除腐蚀产物。计算失重速率(mg/cm²/天或类似单位)。

溶液分析: 通过ICP-MS或AAS测量电解液中溶解的金属离子(Ti, Ru, Ir, Ta, Sn等)以量化溶解速率。

浸泡后电化学测试:OCP, EIS, CV 以评估化学侵蚀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目视/SEM检查: 表面形貌变化、点蚀、涂层损失。

 

加速测试的关键考虑因素:

加速因子的有效性: 根本性挑战。加速过程不得改变主导劣化机制。例如,过高的电流密度可能引起氧泡损伤,掩盖正常溶解;或极高的温度可能激活不切实际的扩散路径。必须根据实际性能或低加速测试进行验证。加速因子通常是针对特定涂层/应用对凭经验推导的。

电解液选择使用实际工艺电解液是理想的,但有时对于长期测试不切实际。模拟电解液必须准确复制关键的侵蚀性物质(Cl⁻, F⁻, H⁺, SO₄²⁻等)。注意避免引入不切实际的污染物。

定义失效判据必须与具体应用相关。是10%的电压升高?20%的电流下降?涂层暴露?建立清晰、可测量的终点对于比较不同阳极或批次至关重要。

外推至使用寿命寿命预测涉及使用加速因子将加速测试结果(例如失效前通过的电荷量)外推回正常操作条件。这种外推带有显著的不确定性。结果最好用于阳极的比较排名或质量控制,而非绝对的寿命保证。常用公式:使用寿命 ≈ (加速测试寿命 * 加速因子) / 负载周期。负载周期考虑了实际运行时间与日历时间。

 

图片

 

 

结论

预测钛阳极的使用寿命是复杂的,但通过系统应用电化学、物理和加速测试方法是可以实现的。基础电化学表征(OCP, EIS, CV)提供了初始状态、反应动力学和早期劣化迹象的洞察。循环极化直接探测关键的点蚀腐蚀风险。热循环评估热应力下的机械完整性。加速腐蚀测试(恒电流/恒电位老化、高温浸泡)压缩时间以揭示主导的劣化途径。

其力量不在于任何单一测试,而在于对这组全面测试结果的协同解读。通过理解每种方法的“内容”(具体步骤)、“原因”(目的和潜在机制)和“方法”(关键指标及其解读),像亿海鑫这样的制造商和用户可以对阳极选择、工艺优化、维护计划制定做出明智决策,并最终更有信心地预测运行寿命。严格的测试,加上对加速局限性的清晰认识以及对比较性能的关注,构成了可靠钛阳极技术部署的基石。持续改进这些测试规程,并与现场经验保持一致,对于提高依赖这些关键组件的电化学工艺的耐久性和效率仍然至关重要。

来源:亿海鑫金属

 

艾邦建有制氢产业交流群,聚焦氢气生产、碱水/PEM电解槽(隔膜、极板、催化剂、极框、密封垫片等)、PPS、质子交换膜、钛金属、镍网等产业链上下游,设备,材料,配件等配套资源,欢迎大家加入。
图片

大家好,艾邦氢能源技术网(www.htech360.com)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主要分享氢燃料电池堆(双极板,质子膜,扩散层,密封胶,催化剂等),储氢罐(碳纤维,环氧树脂,固化剂,缠绕设备,内层塑料及其成型设备,储氢罐,车载供氢系统,阀门),制氢,加氢,氢燃料汽车动力系统等相关的设备,材料,配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同时分享相关企业信息。欢迎大家识别二维码,并通过公众号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和通讯录。 艾邦氢能产业链通讯录,目前有2200人加入,如亿华通、清极能源、氢蓝时代、雄韬、氢牛、氢璞、爱德曼、氢晨、喜马拉雅、明天氢能、康明斯、新源动力、巴拉德、现代汽车、神力科技、中船712等等,可以按照标签筛选,请点击下方关键词试试 资料下载: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预测,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达3715万吨,2050年达9690万吨。有分析认为,电解水制氢将逐步作为中国氢能供应的主体,在氢能供给结构的占比将在2040、2050年分别达到45%、70%。 因此,在“双碳”背景下,电解水制氢项目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促进行业信息流通,艾邦建有制氢产业交流群,聚焦氢气生产、碱水/PEM电解槽(隔膜、极板、催化剂、极框、密封垫片等)、PPS、质子交换膜、钛金属、镍网等产业链上下游,设备,材料,配件等配套资源,欢迎大家加入

作者 808, ab